广而告之
字体大小:  

十人九湿!湿气不除百病缠身

十人九湿!湿气不除百病缠身

现在的人,吃肉吃得太多,吃的食物里有污染,运动量少,身体阴盛阳虚,湿邪内郁,所以大便无法正常。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?中医里讲,脾虚则便溏,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,现在以肉食为主了,长期这样,伤害的是脾胃。所以,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,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。

在致病的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这“六淫邪气”中,中医最怕湿邪。

湿是最容易渗透的。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,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。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,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,如果气候干燥,不管怎么冷,人都还是能接受的,但如果湿气重,人就很难受了。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,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,寒湿袭人。

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,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,有热又湿,让人喘不过气来,明显不如烈日当空、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。

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,驱风很容易,但一旦成了风湿,就往往是慢性疾病,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。湿气在皮下,就形成肥胖,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。

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

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、缺乏运动的人,而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,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,越是不爱运动,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,久而久之,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,引发一系列的重症。

体内湿气过重,会让人觉得困倦、身体四支沉重、没有食欲、手脚冰冷、皮肤起疹、脸上黏腻不舒服,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,口腔症状比较明显,舌苔白厚。可能与你的情志不畅、劳倦过度或吃的多(喜肥甘厚味、凉食)、贪凉等等有关。

肠胃不佳、精神不振、四肢沉重、皮肤起疹子、雀斑加重这五种症状,是体内湿气过重的最典型表现。

三伏天,长夏养脾,艾灸这六个穴位可健脾祛湿

 脾胃不好的人,一到三伏天吃不下饭,胃口差。还感觉四肢沉重,犯懒,不想动,有人称这种现象叫“苦夏”!这是为什么呢?三伏天跟脾有什么关系呢?

三伏、长夏与脾

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,在夏末秋初之间,划出一个“长夏”,时间具体指从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4个节气。基本把三伏包括在内了。

长夏季节,湿热熏蒸,水气上腾,湿气最盛,故长夏多湿病。中医五行理论认为,长夏季节的“湿”,与人体五脏中的“脾”相对应。因此,防病要提防“湿邪”入侵,养生要注重除湿健脾。

脾的特点是喜燥、恶湿,如果外在湿邪侵入人体,困遏脾气,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。闷热天气,人容易出现腹胀、食欲不振、倦怠等症状,就是“湿困脾”导致的。反过来,如果脾气虚弱,运化水液功能失常,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,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,这是“脾生湿”。那么,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健脾祛湿呢?

这五个穴位可以健脾祛湿

一、中脘穴

中脘穴是任脉上的穴位,是胃的募穴,也是八会穴中的腑之会。具有健脾和胃,补中益气之功。主治各种胃腑疾患。

中脘穴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中上4寸处。还有一种取穴方式是,从胸骨剑突到肚脐是8寸,中间一半的位置,也就是4寸的地方就是中脘。艾灸中脘有健脾化湿,和胃降逆,理气消滞,止痛的作用。

二、足三里:

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,是五俞穴之一,其性属土经土穴,“合治内腑”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。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,艾灸足三里有有理脾胃、调气血、主消化、补虚弱之功效。

三、阴陵泉

阴陵泉足太阴脾经之合穴,五行属水,有清利湿热,健脾理气,益肾调经,通经活络的作用。主治腹胀、腹泻、水肿、黄疸、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。还可以治疗膝关节疼痛。

阴陵泉在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。与阳陵泉相对,当胫骨内侧缘与腓肠肌之间,比目鱼肌起点部上方。

四、三阴交:

属足太阴脾经穴。位于人体下肢穴位。在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艾灸三阴交有调和气血,通经活络,健脾和胃,消谷化食,调经止痛,宁心安神的作用。

五、丰隆

丰隆穴归属“足阳明胃经穴”,有化痰、减肥消脂等作用;丰隆穴的位置:外踝到外膝眼正好是十六寸,外踝与外膝眼两个连线的中点,胫骨前缘外侧1.5寸,大约是两指的宽度,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,

艾灸丰隆穴,有健脾化痰、和胃降逆、开窍的作用。

六、隐白穴

隐白穴是脾经的井穴,乃是升脾阳之大穴,于大暑节气艾灸隐白穴,可扶脾回阳;此外艾灸去除脾胃湿寒,消除腹胀,同时能治疗月经过多和痛经,以及牙龈出血。

如果遇到腹泻,可以在隐白穴刺血。腹泻是夏天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气候变化、饮食寒凉或过度都可引起。

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,《甲乙经》谓其主治“暴泄”,即急性腹泻。治疗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泻、暴泄,可以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隐白出血,一般一次就可治愈。

版权所有 © 营口宏宇养生保健咨询有限公司
联系电话:0417-2895555 全国统一热线:400 6626 668
辽ICP备13011096号-1